2009年,京东配送部的考核指标主要看总妥投率——能完成投送的订单在订单总量中的占比,没有时效管理体系。
2010年,京东推出“211限时达”,即用户在晚上11点前下订单,就能在第二天下午3点前收到货;用户在中午11点前下订单,就能在当天收到货。
这件事是京东当时负责配送的副总裁张立民做起来的。张立民2010年2月加入京东,他在中国邮政做了16年,也在顺丰、宅急送做过。他来的第一个要求就是,建立“211”的雏形,至少有8个城市得一天两送。
仓储生产出来的订单,需要集中在一个时间点发货送到配送站,需要安排发车波次,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,大家觉得应该在晚上11点送到站,有人提出来是不是太晚了。
经过讨论,干脆在中午11点增加一个波次,凑上两个11。这就是“211”的来源。
211限时达的难度在于,仓库现场清查,要找出哪些是11点前下的订单,属于211限时达配送范围的,得优先生产,这在当时的技术管理体系里是比较难的。
员工作业方式也要发生新变化,虽然订单总量没变,但每天中午11点、晚上11点要清查一次,这影响作业,需要员工理解、接受新方式。
京东是一个快速决策的公司,张立民若要做什么,先内部研讨草案征求意见,再跟公司其他部门横向征求意见,十几分钟、二十分钟就开完会,在区域进行试行,试行有了结果再正式推广。
他有足够的权限去落实自己的设想,遇到困难,就直接跟刘强东说,不隐瞒,得到他在资源上的支持。和刘强东交流,说什么也不用超过10分钟,他对公司很熟悉,一说问题,就知道该怎么弄。
萝卜快了不洗泥,决策快了肯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。面临全新的陌生的领域,谁能说百分百没错?用哪些数据和事实证明你能够行?或者**不行?怎么办?
只有试。京东允许犯错,并快速试错。身在历史潮流中,不允许犹豫,快速决策比决策正确与否更重要。
管理层里有人认为实行211限时达成本要增加很多,根本无法实现,最后成一纸空文,反而会激发更多用户投诉。刘强东力挺211限时达,他认为京东要在各方面超越同行,建立起很好的口碑,就必须树立行业标杆。
从仓储到分拣到运输到最后一公里,京东将几十公斤,甚至上百公斤的包裹做成211时效,建立起一定的竞争门槛,别人要竞争的话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。
211限时达的亮相是惊艳的,这是京东标杆性的创新产品,推出之后,将电商行业用户体验的门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。
声明:所有白马号原创内容,未经允许禁止任何网站及个人转载、采集等一切非法引用。本站已启用原创保护,有法律保护作用,否则白马号保留一切追究的权利。发布者:白马号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bmhysw.com/article/10387.html